“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注释]:仓廪:指储藏粮食的仓库。实:充实、富足。
[讲解]: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粮仓充实了,百姓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知道荣耀与耻辱。这句话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注释]:辞:推辞、拒绝。
[讲解]: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大海不拒绝每一滴水,所以能成就其浩瀚;高山不拒绝每一块土石,所以能成就其高耸。这句话比喻人要有包容心,通过不断积累才能成就大业。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注释]:察:观察、考察。往:过去。
[讲解]:出自《管子·形势》,意思是:对当今有疑问的人,可以去考察历史;对未来不了解的人,可以去观察过去的事情。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经验对于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性。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注释]:天道:自然规律。至:到极点。反:向相反方向发展。
[讲解]:出自《管子·重令》,意思是: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发展到极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落。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善人者,人亦善之。”
[注释]:善:友善对待。
[讲解]:出自《管子·霸形》,意思是:你对待别人友善,别人也会友善地对待你。这句话强调了善良和友善是相互的,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
[注释]:法:法令、制度。朋党:结党营私。下比:向下勾结。
[讲解]:出自《管子》,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恰当的法令,百姓就会结成朋党,向下勾结,依靠巧诈来谋求私利。这句话强调了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上好仁,则民轻财。”
[注释]:上:君主。好仁:喜好仁爱。轻财:不贪图钱财。
[讲解]:出自《管子·法法》,意思是:君主如果喜好仁爱,民众就不会贪图钱财。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品德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凡民,从上也。”
[注释]:从:效仿、跟随。上:上层、领导。
[讲解]:出自《管子·法法》,意思是:人民做事情,都是效仿上层的人们。这句话揭示了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
[注释]:义:道义、正义。中正:公正无私。和调:和睦协调。
[讲解]:出自《管子·五辅》,意思是:人民一定要先知道“义”的存在,然后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之后才会使得大家和睦协调,和睦协调之后才能使得生活的环境安定。这句话强调了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注释]:当:恰当、合适。寡:少。
[讲解]:出自《管子·戒第》,意思是:如果说话繁多且不恰当,还不如少言寡语。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避免言多必失。
请注意,由于网络热度的主观性和动态性,以上排名仅供参考。实际上,《管子》中的每一条名言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注释]:兴:兴盛。废:衰败。顺:顺应。逆:违背。
[讲解]: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衰败,在于违背民心。这句话强调了顺应民心对于政权稳固的重要性。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注释]:计:计划、打算。树:种植、培养。谷:粮食。人:指培养人才。
[讲解]: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粮食;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养人才。这句话比喻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注释]:令:命令。禁:禁止。宪:法令。被:覆盖、影响。期:期望、要求。
[讲解]:出自《管子·立政》,意思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法令所及之处,习俗所影响之地,就像身体的各部分听从心的指挥一样,这是政治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这句话强调了法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注释]:明主:明智的君主。厌:嫌弃、厌恶。众:众人、民众。士:指士人、学者。圣:指圣人、贤人。
[讲解]: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明智的君主不嫌弃民众,所以能成就他的民众;士人不嫌弃学习,所以能成就他的圣贤之名。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和士人应有的态度和品质。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注释]:是:正确的。立:确立、实行。非:错误的。废:废弃、否定。诛:惩罚。
[讲解]:出自《管子·七法》,意思是:认为正确的却不能实行,认为错误的却不能废弃,有功劳的却不能奖赏,有罪过的却不能惩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民众的,还从来没有过。这句话强调了赏罚分明和言行一致对于治理民众的重要性。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注释]:法式:法则、标准。程式:程序、模式。仪表:准则、榜样。
[讲解]:出自《管子·明法解》,意思是:法是治理天下的程序和标准,是处理各种事情的准则和榜样。这句话强调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地位。
“德不当其位,其功不当其禄,其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注释]:当:相称、匹配。禄:俸禄、报酬。官:官职、职位。原:根源、原因。
[讲解]:出自《管子·立政》,意思是:品德与职位不相称,功劳与俸禄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点是治理好坏的根源。这句话强调了德才兼备和功劳相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注释]:霸王:指成就王霸之业。始:开始、根基。理:治理得好。固:稳固。危:危险。
[讲解]:出自《管子·霸言》,意思是:成就王霸之业,根本在于以人民为本。如果人民得到妥善治理,国家就稳固;如果人民治理得混乱,国家就危险。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注释]:明:明智、英明。兼听:广泛听取意见。暗:昏庸、不明智。偏信:偏听偏信。
[讲解]:出自《管子·君臣上》,意思是: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听取意见;他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这句话强调了广泛听取意见和避免偏听偏信对于君主明智决策的重要性。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