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敌人的情况。百战不殆:多次作战都不会失败。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么每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那么胜负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战斗都必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信息收集和战略分析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兵者,诡道也。”
[注释]:诡道:欺诈之道,指用兵作战时的伪装和欺骗。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用兵作战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敌人的学问。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欺骗性和伪装性,是孙子兵法中“兵不厌诈”思想的具体体现。
“兵贵胜,不贵久。”
[注释]:贵:以……为贵。胜:胜利。久:持久。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时间因素,认为速战速决是战争的理想状态。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注释]:无备:没有防备。不意:意想不到。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出奇制胜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战争中常用的战术之一。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注释]:上兵:最好的用兵策略。伐谋:以谋略战胜敌人。伐交: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伐兵:通过武力战胜敌人。攻城:攻打敌人的城池。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是通过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通过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这句话强调了谋略和外交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认为武力只是战争的最后手段。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注释]:算:筹划、谋划。胜:胜利。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筹划周密的就能取胜,筹划不周密的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筹划的呢?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前的筹划和准备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注释]: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调动。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关系,认为掌握主动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大事:重大事情。死生之地: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存亡之道: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和研究。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为对待战争必须持谨慎态度。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注释]: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奇指变化无常的战术,正指常规的战术。相生:相互产生、相互依存。无端:没有尽头。穷:穷尽、完结。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意思是:奇和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生成的,就如同圆环旋转一样,没有穷尽,又有谁能够让它穷尽呢?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变化无常和奇正相生的战术思想,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奇正之术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善战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势:态势、形势。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把圆石从极高的山上推下来,形容力量巨大、势不可挡。
[讲解]:此句虽非直接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但深刻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势”的思想。它意味着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创造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就像把圆石从极高的山上推下来一样,让敌人无法抵挡。这种态势的形成需要指挥官对战场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各种战术手段。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注释]:正:正面作战。奇:奇袭、出奇制胜。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势篇》,意思是:凡是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正兵与奇兵的关系,强调了在正面作战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奇兵来取得胜利。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注释]:常势:固定的态势。常形:固定的形态。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认为指挥官应该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战术。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注释]:拙速:虽然方法笨拙但行动迅速。巧之久:虽然方法巧妙但行动迟缓。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于机智而行动迅速,没有见过巧于计谋而行动迟缓的。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行动迅速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方法笨拙,只要行动迅速也能取得胜利。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注释]:顺详: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所以用兵的原则,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以便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点,这样就能长驱直入,在千里之外也能斩杀敌军将领。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伪装和欺骗策略,以及集中兵力攻击敌人弱点的战术思想。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注释]:静以幽:沉着冷静而深谋远虑。正以治:严正而有条不紊。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将帅指挥作战之事,要做到沉着冷静而深谋远虑,严正而有条不紊。这句话强调了将帅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具备的素质。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注释]:亡地:绝境、死地。存:生存、保存。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把士卒投入危亡的境地,才能使他们转死为生、转败为胜。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激励机制和士兵在绝境中的求生欲望,认为在绝境中士兵会爆发出更大的战斗力。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注释]:益多:越多越好。武进:轻率冒进。并力:集中兵力。料敌:判断敌情。取人:战胜敌人。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率冒进,并能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兵力运用的策略和原则。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注释]:文:怀柔、宽厚。武:严厉、威猛。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用怀柔宽厚的政策来命令士卒,用严厉威猛的手段来统一士卒,这样就一定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对待士卒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注释]:疾如风:行动迅速。徐如林:行动缓慢而有序。侵掠如火:进攻猛烈。不动如山:防守稳固。难知如阴:隐蔽行动意图。动如雷震:行动迅猛有力。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战争中军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行动能力。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注释]:诡道:欺诈之道。能:有能力、有实力。示:显示、伪装。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用兵作战,就是诡诈。所以,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战争中的伪装和欺骗策略,认为通过伪装和欺骗可以迷惑敌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殆:危险。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意思是: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胜利就不会有危险;了解天时,也了解地利,胜利就可保全。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全面了解敌我情况和战场环境的重要性。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注释]:掠乡分众:夺取敌方的财物和人口,使敌军分散。廓地分利:扩张领土,分夺利益。悬权而动:权衡利弊,然后行动。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隐蔽行动意图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和人口,使敌军分散;扩张领土,分夺利益。要先权衡利弊,然后再采取行动。这句话综合描述了战争中军队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和行动能力。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情:情势、情况。虞:预料、猜度。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用兵的情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迅速行动和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注释]:客:指进攻的军队。专:专心、专一。主人:指防守的军队。克:战胜。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凡是进攻作战的原则,深入敌国国境,我军士卒就会专心作战,敌人就不容易战胜我军了。这句话揭示了进攻作战中深入敌后、使士卒专心作战的重要性。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注释]:政举:决定作战。夷关:封锁关卡。折符:销毁通行凭证。厉:激励、鼓舞。廊庙:指朝廷。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所以,当决定作战时,就要封锁关卡,销毁通行凭证,不准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上反复谋划,作出决战决定。这句话描述了战争前夕的准备工作和决策过程。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注释]: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都是指不同的战场环境或地理条件。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宜停留,在争地不宜强攻,在交地不宜断绝联系,在衢地则应结交诸侯,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在圮地则应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则应设法逃脱,到了死地则应殊死战斗。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战场环境下应采取的不同战术和行动原则。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注释]:此句与第16条相似,但解读角度略有不同。
[讲解]:再次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把士卒投入危亡的境地,才能使他们转死为生、转败为胜。当军队陷入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奋力取胜。这句话强调了军队在绝境中的求生欲望和战斗力。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注释]:豫交:预先结交。沮泽:沼泽地。
[讲解]: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所以,不了解诸侯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和他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了解敌国战略意图和战场地形的重要性。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此句与第14条相似,但表述略有不同。
[讲解]:再次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所以用兵的原则,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以便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点,这样就能长驱直入,在千里之外也能斩杀敌军将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能成大事的人啊!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战争中伪装和欺骗策略以及集中兵力攻击敌人弱点的重要性。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