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注释]:天命:上天赋予的本性。率性:遵循本性。修道:修养道德。教:教化。
    • [讲解]:出自《中庸》第一章,意思是上天所赋予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本性去做事便是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便是教化。这句话阐述了性、道、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性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注释]:中:中正,不偏不倚。和:和谐,恰到好处。大本:根本。达道:通行不变的道理。
    • [讲解]:出自《中庸》,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普遍准则。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核心在于保持中正和谐,以达到万物各安其位、生生不息的境界。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注释]:博学:广泛地学习。审问:详尽地询问。慎思:谨慎地思考。明辨:清晰地辨别。笃行:切实地实行。
    • [讲解]: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切实地实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知识的获取到实践的落实,都需要认真对待。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注释]: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和行为。反中庸:违背中庸之道。
    • [讲解]: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的言行能够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则违背中庸之道,不是偏于过激就是偏于保守。这句话对比了君子和小人在道德标准上的不同表现。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注释]:好学:爱好学习。知:智慧。力行:努力实行。仁:仁爱。知耻:知道羞耻。勇:勇敢。
    • [讲解]: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这句话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和保持羞耻心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注释]:豫:预先准备。立:成功。废:失败。
    • [讲解]:出自《中庸》,意思是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事先准备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注释]:诚:真诚无妄。天之道:自然的法则。诚之者:追求真诚的人。人之道:做人的道理。
    • [讲解]: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真诚无妄是自然的法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道理。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 [注释]:居易:安守本分,处于常态。俟命:等待天命。行险:冒险行事。徼幸:侥幸求利。
    • [讲解]: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安守本分,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则冒险行事,企图侥幸获利。这句话对比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命运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注释]:未发:未表露。中节:符合法度,恰到好处。
    • [讲解]:出自《中庸》,意思是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而符合法度叫做“和”。这句话强调了情感表达的中正和谐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 [注释]:至诚:极其真诚。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 [讲解]:出自《中庸》第二十二章,意思是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对于个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