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注释]:胜:战胜。论:评论。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先己》,意思是:想要战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它表达了自我提升和自省的重要性。
  •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注释]:理义:道理和正义。生于:由于。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不明白道理和正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勤学不辍。
  •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注释]:绳墨:木工取直的工具。取木:选取木材。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离俗》,意思是:如果只用绳墨来选取木材,那么宫室就无法建成。它表达了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效的道理。
  •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注释]:假:借助。长:长处。短:短处。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会借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它表达了善于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注释]:行贤:做贤德之事。去:去掉。自贤:自以为贤。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去私》,意思是:做贤德之事而去掉自以为贤的念头,到哪里能不受到赞美呢?它表达了谦逊之美,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
  •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
    [注释]:捍:抵抗。从利避害:追求利益、躲避祸害。却:击退。猛禁悍:凶猛强悍的敌人。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生》,意思是:一般人的本性,爪牙不足以自我保卫,肌肤不足以抵抗寒暑,筋骨不足以追求利益、躲避祸害,勇敢不足以击退凶猛强悍的敌人。它表达了人的局限性,强调了智慧和合作的重要性。
  • “听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注释]:察:审察。数传:多次传播。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意思是:听到的话不可以不审察,多次传播后白的就被说成黑的,黑的就被说成白的。它表达了谣言的危害性,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
  •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注释]:反:反而。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似顺》,意思是:有时最长的东西反而显得最短,最短的东西反而显得最长。它表达了事物相对性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
    [注释]:随:跟随。欲:欲望。度:限度。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情欲》,意思是:事情随着心思变化,心思随着欲望变化。欲望没有限度的人,他的心思也没有限度。它表达了欲望与心思的关系,告诫人们要节制欲望。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注释]:全:圆满。缺:缺损。极:尽头。反:反转。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博志》,意思是:事物达到圆满就必然走向缺损,走到尽头就必然走向反面。它表达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注释]:贤不肖:指贤能与不贤能的人。相分:区分开来。命:命运。易:改变。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遇合》,意思是: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可以不区分开来,这就像命运不可改变、美恶不可移易一样。它强调了识别人才、区分贤愚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治理和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注释]:准绳:测平直的工具。规矩:测方圆的工具。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论人》,意思是: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它强调了做事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
[注释]:虑:思考。失:失误。错:错误。得:收获。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慎行》,意思是:聪明的人即使考虑一千次,也总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即使犯一千次错误,也总会有一次收获。它表达了任何人都可能犯错,但也能从错误中学习的道理。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注释]:必在己者:指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不必在人者:指不需要依赖别人的事情。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君子只关注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不依赖别人的事情。它强调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注释]: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欧冶:古代著名的铸剑师。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赞能》,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它表达了人才的重要性,好的人才能够识别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注释]:天下:指国家、社会。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它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平正义。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注释]:极:过分。说者:说话的人。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直》,意思是:说话过分就会引发愤怒,愤怒就会使说话的人处于危险之中。它告诫人们在言语交流中要适度、中肯,避免过激言辞带来的不良后果。

“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注释]:吞舟:能吞舟的大鱼。鸿鹄:天鹅。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离俗》,意思是:能吞舟的大鱼不会在支流中游动;天鹅高飞时不会停留在污浊的池塘里。它比喻有志向的人不会满足于平庸的环境或低俗的圈子。

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
[注释]:夭:夭折、短命。逸:安逸。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顺民》,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劳苦。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水激则悍,夭激则远。”
[注释]:激:冲击、激荡。悍:勇猛。夭:此处指水流。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意思是:水流受到冲击就会变得勇猛,水流激荡就能流得更远。它比喻人在受到激励或挑战时能够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