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注释]:变化无穷:指世间万物变化多端,没有穷尽。各有所归:指每种变化都有其本质特征和规律。
[讲解]: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世间万物虽然变化无穷,但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这句话强调了看待事物时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注释]:知之始己:了解事物的开始是从了解自己开始。自知而后知人: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
[讲解]: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了解别人首先要从自己开始,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准确地去了解别人。这句话体现了自我反省和认知的重要性。
“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注释]:圣人之道阴:圣人的处世之道是隐蔽而不张扬的。愚人之道阳:愚人的处世之道则是大肆张扬的。
[讲解]: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意思是圣人在运用谋略时,心里有数而不张扬,而愚人则心中没数却大肆宣扬。这句话揭示了智者与愚者在处世谋略上的根本区别。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
[注释]:揣情:揣摩人情。甚喜之时:对方最高兴的时候。极其欲:使其欲望极度膨胀。
[讲解]:出自《鬼谷子·揣术》,意思是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欲望极度膨胀。这句话是游说术的一种策略,旨在利用对方情绪高涨时达到游说的目的。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注释]:世无常贵:世界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事无常师: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
[讲解]:出自《鬼谷子·忤合》,意思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的,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也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阳动而行,阴止则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
[注释]:阳动:阳的特征是动。阴止:阴的特征是静。行:行动、显露。藏:隐藏。
[讲解]: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阳的特征是积极进取,阴的特征是收敛闭藏。这句话体现了阴阳哲学在行动策略上的应用,即根据形势的不同采取或进或退的策略。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注释]:智用:智慧的运用。众人之所不能知:一般人不知道的地方。众人之所不能见: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
[讲解]:出自《鬼谷子·谋术》,意思是智慧要用在一般人不知道的地方,能力要用在一般人做不到的地方。这句话强调了智慧运用的独特性和隐蔽性。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注释]:用赏:使用奖赏。贵信:贵在守信。用刑:使用刑罚。贵正:贵在公正。
[讲解]: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要想用奖赏的办法鼓励别人,就一定要恪守信用;要想用刑罚惩罚犯了错的人,就一定要公正合理。这句话强调了奖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信用和公正原则。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注释]:正:常规、正常的方法。奇:出奇制胜的方法。流而不止:像流水一样不可阻挡。
[讲解]:出自《鬼谷子》,意思是常规的方法不如出奇制胜的方法,出奇制胜的方法像流水一样不可阻挡。这句话强调了谋略中的出奇制胜和不可预测性。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注释]:外亲而内疏: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内亲而外疏:内心亲近而表面疏远。说内:从内心入手游说。说外:从表面入手游说。
[讲解]:这句话出自《鬼谷子》,意思是对于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于内心亲近而表面疏远的人,则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这句话体现了游说术中的因人制宜和灵活变通。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注释]:全:圆满。缺:缺损。极:尽头。反:反转。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博志》,意思是:事物达到圆满就必然走向缺损,走到尽头就必然走向反面。它表达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注释]:贤不肖:指贤能与不贤能的人。相分:区分开来。命:命运。易:改变。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遇合》,意思是: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可以不区分开来,这就像命运不可改变、美恶不可移易一样。它强调了识别人才、区分贤愚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治理和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注释]:准绳:测平直的工具。规矩:测方圆的工具。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论人》,意思是: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它强调了做事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
[注释]:虑:思考。失:失误。错:错误。得:收获。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慎行》,意思是:聪明的人即使考虑一千次,也总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即使犯一千次错误,也总会有一次收获。它表达了任何人都可能犯错,但也能从错误中学习的道理。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注释]:必在己者:指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不必在人者:指不需要依赖别人的事情。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君子只关注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不依赖别人的事情。它强调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注释]: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欧冶:古代著名的铸剑师。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赞能》,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它表达了人才的重要性,好的人才能够识别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注释]:天下:指国家、社会。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它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平正义。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注释]:极:过分。说者:说话的人。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贵直》,意思是:说话过分就会引发愤怒,愤怒就会使说话的人处于危险之中。它告诫人们在言语交流中要适度、中肯,避免过激言辞带来的不良后果。
“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注释]:吞舟:能吞舟的大鱼。鸿鹄:天鹅。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离俗》,意思是:能吞舟的大鱼不会在支流中游动;天鹅高飞时不会停留在污浊的池塘里。它比喻有志向的人不会满足于平庸的环境或低俗的圈子。
“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
[注释]:夭:夭折、短命。逸:安逸。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顺民》,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劳苦。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水激则悍,夭激则远。”
[注释]:激:冲击、激荡。悍:勇猛。夭:此处指水流。
[讲解]:此言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意思是:水流受到冲击就会变得勇猛,水流激荡就能流得更远。它比喻人在受到激励或挑战时能够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
-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 [注释]:反默:反而沉默。反敛:反而收敛。反下:反而谦下。反与:反而给予。
- [讲解]: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想要听对方说话,反而先保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予。这句话体现了谋略中的欲擒故纵和反向思维。
- “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
- [注释]:权衡轻重:比较各方面的轻重缓急。度数:指谋划的准则和策略。
- [讲解]: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观察到对方各方面的轻重缓急,然后据此制定自己的行动准则和策略。这句话强调了在对抗或合作中要先了解对方,再制定策略。
-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 [注释]:谋之于阴:在暗中谋划。成之于阳:在公开场合完成。
- [讲解]:出自《鬼谷子·摩篇第八》,意思是圣人在暗中谋划,所以被称为“神”;在公开场合完成,所以被称为“明”。这句话揭示了圣人在谋划和行动上的隐蔽性和公开性的结合。
-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 [注释]:捭之:指开启、发动。贵周:贵在周全。阖之:指闭合、隐藏。贵密:贵在严密。
- [讲解]: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如果要开启、发动某事,最重要的是考虑周全;如果要闭合、隐藏某事,最重要的是保持严密。这句话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不同策略,并注重策略的完善性和保密性。
-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 [注释]:言往者:谈论过去的事情。先顺辞:先使用顺从的言辞。说来者:谈论未来的事情。以变言:用变化的言辞。
- [讲解]: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谈论过去的事情时,要先使用顺从的言辞;谈论未来的事情时,要用变化的言辞。这句话是游说术的一种技巧,旨在根据话题的不同调整言辞策略。
-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 [注释]:制人:控制别人。见制于人:被别人控制。
- [讲解]: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意思是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控制。这句话强调了主动权的重要性,在谋略和竞争中要争取占据主导地位。
-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 [注释]:门户:出入口,比喻言语表达的通道。神之主:精神的主宰。
- [讲解]:出自《鬼谷子·权篇第九》,意思是口是心灵表达的门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这句话强调了言语表达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心灵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 [注释]:审定有无:审察确定对方的有无虚实。嗜欲:喜好和欲望。志意:意志和意图。
- [讲解]: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审察确定对方的有无虚实,随着对方的喜好和欲望来观察其意志和意图。这句话体现了在谋略和人际交往中要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来推断其真实意图。
-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 [注释]:反听:反向倾听,即善于听取对方的言辞并作出反应。变鬼神:形容变化莫测,如同鬼神一般。得其情: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 [讲解]: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善于反向倾听的人,能够通过变化莫测的方式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这句话强调了倾听和反应在了解对方和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
- “故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 [注释]:摩:揣摩、试探。操钩:拿着钓钩。饵:鱼饵。
- [讲解]:出自《鬼谷子·摩篇第八》,意思是善于揣摩试探的人,就像拿着钓钩站在深渊边上,把鱼饵投下去,一定能钓到鱼。这句话用钓鱼的比喻来形容善于揣摩和试探的人在获取信息和达成目标方面的能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