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注释]:疑行:行动迟疑不决。疑事:做事犹豫不决。

[讲解]: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获得成功,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功绩。这句话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果断决策,不可犹豫不决,以免错失良机。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注释]:苟:如果。法:效法。故:旧的法度。循:遵守。礼:旧的礼制。

[讲解]: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能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这句话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认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该勇于打破陈规陋习,进行必要的改革。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注释]:以战去战:用战争来消灭战争。虽:即使。

[讲解]:出自《商君书·画策》,意思是用战争来消灭战争,虽然要先发动战争,却是可以采取的。这句话体现了商鞅的军事思想,认为在必要时可以通过战争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注释]:自胜:战胜自己。

[讲解]:出自《商君书·画策》,意思是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这句话强调了自我修炼和内心强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外部的敌人。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注释]:弱:柔弱,服从。强:强大,有力量。

[讲解]:出自《商君书·弱民》,意思是百姓柔弱则国家强盛,百姓强盛则国家衰弱。这句话反映了商鞅的治国理念,即通过削弱百姓的力量来加强国家的统治力。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注释]:圣王者:圣明的君主。贵:重视。法:法制。明:严明。令:法令。

[讲解]:出自《商君书·画策》,意思是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制,法制一定要严明,法令一定要执行。这句话强调了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严明的法制和坚决的执行,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注释]:骄:骄傲自满。怨:埋怨、怨恨。

[讲解]:出自《商君书·战法》,意思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胜利了也不骄傲;失败了也不埋怨。这句话体现了商鞅的军事伦理观,认为军队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无论胜负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注释]:常人:普通人。故习:旧有的习俗。学者:读书人。溺:沉溺。

[讲解]: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普通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读书人则沉溺于旧闻之中。这句话批评了人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思想倾向,认为只有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注释]:治世:治理国家。道:方法、途径。便国:有利于国家。法古:效法古代。

[讲解]: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方法。

“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注释]:圣人:指有智慧的人或君主。法:法制、法律。明白易知:清晰易懂。名正:名称准确、规范。愚知:愚笨的人和聪明的人。

[讲解]:出自《商君书·定分》,意思是圣人制定法律,一定要使它清晰易懂,名称准确规范,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能懂得。这句话强调了法律制定的通俗性和普及性,认为法律应该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以便让所有人都能遵守和执行。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注释]:法:法制、法律。爱民:爱护百姓。礼:礼制、礼仪。便事:便于行事。

[讲解]: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法制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用来便于行事的。这句话强调了法制和礼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作用,法制主要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百姓权益,而礼制则主要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促进社会和谐。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注释]:察:了解、考察。民情:民众的情况和需求。威:威严、有效。

[讲解]:出自《商君书·壹言》,意思是如果法律在制定时不考察民众的情况和需求,那么这样的法律就不会具有威严和有效性。这句话强调了法律制定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和民众需求,才能确保其有效实施和社会认可。

“明主之所贵,惟爵与禄,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注释]:明主:明智的君主。贵:重视。爵:爵位。禄:俸禄。农战:农业和战争。

[讲解]:出自《商君书·壹言》,意思是明智的君主所重视的,只有爵位和俸禄,而国家之所以兴盛,是因为重视农业和战争。这句话反映了商鞅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通过爵位和俸禄来激励臣子,同时国家应该重视农业和战争,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和安全。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

[注释]:刑:刑罚。力:力量。强:强大。威:威严。德:德行、道德。

[讲解]:出自《商君书·说民》,意思是刑罚可以产生力量,力量可以带来强大,强大可以产生威严,威严可以带来道德。这句话强调了刑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刑罚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国家安全,进而促进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

[注释]:性:本性。饥:饥饿。劳:劳累。快:快乐。辱:侮辱。荣:荣耀。

[讲解]:出自《商君书·算地》,意思是人的本性是,饥饿了就寻求食物,劳累了就寻求快乐,痛苦了就寻求欢乐,受到侮辱了就寻求荣耀。这句话揭示了人的基本需求和追求,强调了政策制定应该顺应人的本性,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法者,国之权衡也。”

[注释]:权衡:衡量、判断的工具或标准。

[讲解]:出自《商君书·修权》,意思是法制是国家的衡量标准。这句话强调了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认为法制是衡量一切行为和政策的准则,是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

[注释]:民本:以民众为根本。塞:引导、约束。

[讲解]:出自《商君书·错法》,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法制是用来引导和约束民众的。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法制在民众治理中的重要性,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通过法制来引导和约束民众的行为,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壹赏,壹刑,壹教,壹行,壹民于农战。”

[注释]:壹:统一。赏:奖赏。刑:刑罚。教:教化。行:行为。农战:农业和战争。

[讲解]:出自《商君书·赏刑》,意思是统一奖赏、刑罚、教化、行为和民众的需求于农业和战争之上。这句话体现了商鞅的治国理念,认为国家应该通过统一的政策来激励民众从事农业和战争,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和安全。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稿之数。”

[注释]:强国:强盛的国家。知:了解、掌握。十三数:指十三项重要的统计数据。竟内:国内。仓口:指仓库中的粮食。官士:官员和士兵。以言说取食者:指靠口才或游说为生的人。利民:指对民众有利的事业。刍稿:指饲料和草料。

[讲解]:出自《商君书·去强》,意思是强盛的国家应该了解并掌握十三项重要的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的粮食储备、壮男壮女的数量、老弱的数量、官员和士兵的数量、靠口才或游说为生的人的数量、对民众有利的事业的数量以及马、牛、饲料和草料的数量。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应该全面掌握国内的重要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进行治理。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注释]:度:测量长度。称:测量重量。权:权衡利弊。索利:追求利益。

[讲解]:出自《商君书·算地》,意思是民众的生活,要像测量长度一样选取长的,像测量重量一样选取重的,像权衡利弊一样追求利益。这句话揭示了民众在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即追求更大的利益和价值,强调了政策制定应该顺应民众的这一基本需求,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