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注释]:行己有耻:指做人做事有羞耻之心。使于四方:指出使到各个地方。辱:玷辱,此指辱没。
    • [讲解]:此句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做人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到各个地方,能够不辱没君主的使命,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它强调了士人应具备的羞耻心和责任感。
  •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注释]:四维: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张:张扬,发扬。
    • [讲解]:此句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种重要道德准则,如果这四种道德准则不能得到发扬,国家就会灭亡。它强调了礼仪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支柱作用,其中“耻”是重要一维。
  •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注释]:无耻之耻:指以无耻为耻,即认识到无耻是可耻的。
    • [讲解]: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如果把没有羞耻当作羞耻,那就真正是无耻了。它强调了羞耻心对于人的重要性。
  • “知耻而后勇。”
    • [注释]:知耻:认识到自己的羞耻之处。后勇:然后才能产生勇气去改正。
    • [讲解]:此句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羞耻之处,然后才能产生勇气去改正。它强调了知耻对于个人成长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 [注释]:不为:指不去做某些事情。
    • [讲解]:此句出自《朱子语类》,意思是人如果有羞耻之心,就能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它强调了羞耻心对于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
  •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 [注释]:机变之巧者:指善于机巧应变的人。无所用耻:指不需要用到羞耻之心。
    • [讲解]:此句出自《荀子·荣辱》,意思是羞耻之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善于机巧应变的人,是不需要用到羞耻之心的。它强调了羞耻心对于人的重要性和某些人不具备羞耻心的现象。
  •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 [注释]:以利害义:指因利害关系而损害道义。由:原因,缘由。
    • [讲解]:此句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利害关系而损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无从产生了。它强调了坚守道义对于避免耻辱的重要性。
  •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注释]:不耻不若人:指不以不如别人为耻。何若人有:指怎么能够赶上别人呢?
    • [讲解]: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以不如别人为耻,怎么能够赶上别人呢?它强调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努力赶上别人。
  •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 [注释]:自侮:指自己轻视自己,即自己先做了可耻的事。
    • [讲解]: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它强调了自尊自爱的重要性,只有自己不做可耻的事,别人才不会侮辱你。
  •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 [注释]:治:治理。修:修养,践行。
    • [讲解]:此句意思是百姓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他们;不通过修养和践行礼义,廉耻之心就不能树立。它出自《管子·权修》,强调了礼义对于培养百姓廉耻之心的重要性。